發(fā)布時間:2018-06-28 | 瀏覽次數(shù):1490
前不久寫的一篇文章《催眠,也就那么回事》里面提到,作為心理咨詢師經(jīng)常會被問到的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你們做心理咨詢師的人是不是大部分自己就有病???
就在幾天前,我說我由于心情不好,暫停更新。立刻就有朋友在朋友圈問我這個問題。
既然我已經(jīng)回答了催眠的問題,索性,今天也就來好好回答以我這位朋友為代表的問題:心理咨詢師是不是一般都自己有心理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朋友們所理解的“心理問題”和我概念中的是不是同一個含義呢?因此,我首先要說清楚,我是怎么理解“心理問題”的定義的。
心理問題是什么?
心理問題跟催眠一樣,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是很多對心理學不了解的朋友其實是不清楚這中間的差別的。所謂狹義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指一些神經(jīng)癥患者。(請注意,這里說的是神經(jīng)癥,而不是精神病。)比如強迫癥、社交恐懼癥、密集恐懼癥、多重人格身份識別障礙等等。
如果是基于狹義的心理問題來回答的話,我可以肯定的告訴我的這位朋友,理論上來說能夠來做心理咨詢師的人都不會有心理問題。即便曾經(jīng)有過心理問題,那么他們也是在處理好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以后才有能力來做心理咨詢師。
那么何謂廣義上的心理問題呢?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即便你的職業(yè)是心理咨詢師也好,你依然會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自你所處的文化社會的道德觀的影響,以及來自你自身很多現(xiàn)實生活中給你帶來的壓力。這些方方面面的影響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也會因此引發(fā)一些這樣或那樣 的心理沖突與相應而產(chǎn)生的情結(jié)。所以如果從廣義上來理解的話,我必須要承認,每一個心理咨詢師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
我想,我的朋友真正想問的還是:心理咨詢師是不是都有狹義上的心理問題呢?
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職業(yè),大部分人都不了解這個職業(yè)的人都是什么人。從影視劇中看到很多心理咨詢師會催眠控制人,如香港電影《雙雄》;也會通過來訪者的某個細節(jié)看透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如美劇里的《Lie to me》;更有甚者就是說很多心理咨詢師由于常年面對來訪者的負面情緒,然后處理不了,最終就把自己逼“瘋”了,如中國電影《催眠大師》和《暴風語》。
所謂心理咨詢師出問題,主要是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做心理咨詢師以前就是有問題的;第二種是做了心理咨詢師以后出現(xiàn)問題的。
對于第一種情況,據(jù)我所知就有一個很知名的美國心理咨詢師——卡梅倫?韋斯特。
這位仁兄一直是我特別佩服的一個人。早年還在大學學習心理學知識的時候,就拜讀過他的一本心理學暢銷書《24重人格》。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身患“多重人格身 份識別障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提到的雙重人格。但是這本書的主角不止有雙重人格,更是有多大24種人格同時存在)的來訪者從發(fā)現(xiàn)自己問題再到四處求醫(yī),最終解決自己問題的故事。整本書寫得非常通俗易懂,但是又十分真實的再現(xiàn)了這種心理問題康復過程中的各種心路歷程。為什么他能寫得那么細致入微呢?因為他 本人就是這本書的主角——他是把他自己的故事寫到了書中,為心理學界提供了第一手的關(guān)于“多重人格身份識別障礙”的研究素材。在他康復的過程中,他其中一 個“人格”還學成了心理學博士。
我想,看完這個故事,我那位朋友就會更加確定了:你看,我說吧,搞心理的都是心理有問題的。
可是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人據(jù)我所知就此一例,屬于比較少見的情況。另外,心理學博士不代表就一定會來做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通過跟來訪者建立彼此信任與合作的關(guān)系來共同發(fā)現(xiàn)和解決來訪者出現(xiàn)的心理沖突。而心理學本身的定義則要廣大得多。
我們再來看第二種情況:做了心理咨詢師以后出現(xiàn)心理問題。
這樣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是也是必須要細分來看,才能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再早10-15年前,我記得有一個專門在電臺給他的聽眾排解心理問題的知名主持人(名字想不起來了)跳樓了。這一事件被當時很多人認為,做心理咨詢師的人遲早有一天會因為總是不停的接受來訪者的負面能量而瘋掉,甚至跳樓!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這其實跟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有關(guān)。很多人認為心理咨詢就是陪人聊聊天,讓對方發(fā)泄一下情緒就好了。既然這樣,能夠陪人聊天和讓人發(fā)泄情緒的知名主持人也就是在幫人做心理咨詢了。我想,可能在某個時間段里,這位知名主持人自己可能也把自己當成了心理咨詢師了。
可惜,大家并不知道,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其實是要經(jīng)歷很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和訓練的(當然,目前國內(nèi)在這方面讓人不敢恭維)。在心理咨詢技術(shù)中,很強調(diào)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叫做“共情”。
共情是什么呢?
簡單來理解就是:“我能感覺到來訪者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是什么,同時我也能清楚的知道這個感覺不是來自我自己的情緒?!甭犐先ズ苻挚趯Σ粚Γ繉嶋H上要做到,并不容易。
關(guān)于共情的初級理解其實就是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一點很多人能夠做到。包括那位知名電臺主持人。所以他能夠感受到聽眾的感受,聽眾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人感受到了,于是感覺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了。
但是主持人卻沒能做到第二點:就是清楚的知道,這些感情是對方的感情,而不是我自己的。他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時候,被對方的情緒勾起了自己的情緒,然后對方是情緒得到了緩解就離開了,可是他自己卻沉浸在了被聽眾勾起的情緒中。久而久之,自然承受不住就跳樓了。
那么為什么大部分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能夠做到幫助了別人而不“跳樓”呢?是不是因為他們都是能夠很好的做到所謂的“共情”呢?
其實完美的“共情”不太可能時時處處都能做到,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并不是那么好。但是我們依然能夠保證我們自己不會瘋掉,或者跳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心理咨詢的設置里面還有一個“督導”機制。
什么叫做“督導”呢?
簡單的理解就是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咨詢師。在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中,如果心理咨詢師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最近很不在工作狀態(tài)或者情緒上有一些失控的話,就要去找督導,來為自己近期的狀況進行梳理和處理。督導既可以是比你高一級的心理咨詢師,比如你的老師之類的;也可以是跟你同級的心理咨詢師,比如你的同學。
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還有一項重要的心理訓練,就是“自我覺察”。所以做心理咨詢時間比較長的心理咨詢師大部分都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理狀況是不是正常。這也是督導機制能夠保護心理咨詢師們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再好的機制都會有他例外的情況出現(xiàn)。比如說,《催眠大師》和《暴瘋語》中的兩位咨詢師。但是大家只要稍微理智的想一想就會知道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才有足夠的戲劇性,也才可能搬上熒幕獲得很好的收視率。這就好像我們在報紙上能看到的新聞,之所以是新聞,肯定是平時我們見不到、聽不到的內(nèi)容是一 個道理。
另外,這些電影其實還有一個細節(jié)是很多朋友沒有注意的。真正能夠把自己做到類似《催眠大師》那樣的心理咨詢師其實他們本身的水平在業(yè)內(nèi)也已經(jīng)是相當高了。正 所謂“不瘋魔,不成佛”。因此,并不是說所有的心理咨詢師都有資格——注意,我用的是資格二字——來讓自己“瘋魔”的。
洋洋灑灑說了那么多,也不知道我說的明白不明白?
總歸一句話,心理咨詢師是人,所以也會有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但是大部分的心理咨詢師都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那種有狹義上心理問題的人,即便是每天面對著不同來訪者的負面情緒,我們依然有相應的機制來保護我們。盡管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xiàn),但是那并不是一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
最后我想說,如果你對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有興趣,希望你看到我的這個回答以后能夠打消你的恐懼,大膽的走進這個行業(yè);如果你是想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那么也希望你通過本文能夠緩解你的顧慮——心理咨詢師并不是洪水猛獸,讓人望而卻步。
我只希望心理學,心理咨詢能夠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文章作者:吳宇仁
原創(chuàng)作者,北京林業(yè)大學心理學學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公眾號:【吳宇仁的叨叨】(ID:wuyurencn2016)
本文轉(zhuǎn)載已獲授權(quán)
?2018惠州市安穎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粵ICP備18052341號 技術(shù)支持:萬鴻信息技術(shù) .